靖清杂记(四十六)
作者:扯铃时间:2025-02-06 04:05:47热度:0
导读:读《刘继增书法作品选》,实际上是读刘继增其人。刘继增先生乃山东省颇有名气的一位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这位已步入中年的文人式政府官员,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经历。尽管他从事的是酒局事务,但
读《刘继增书法作品选》,实际上是读刘继增其人。
刘继增先生乃山东省颇有名气的一位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这位已步入中年的文人式政府官员,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经历。尽管他从事的是酒局事务,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空余时间,或读或写,并信手挥毫泼墨。不经意之间,竟积累起颇为丰富的书法作品。梅兰芳先生曾在评价自己的表演艺术时,有“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说法。由于众多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书法艺术,不也如此?
诗言志,歌言志,书也言志。书法作品从来都是观照作者情操志趣意气抱负的一面镜子。当然,其言志方式是独特的。一般说来,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笔划之中,借名诗佳词抒情。“书录”是中国书法创作的一大传统。书何录何?自是书名诗录佳词,以此抒发胸臆。这种曲笔方式,与国画创作中的借景借物达意,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书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者,其必有着乘风破浪之豪情;如果录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者,其必有九曲回肠之缠绵。
二是泼墨之间,书己诗己词写意。大凡书家,都有吟诗赋诗的才华。书诗一体,构成书法界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郭沫若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既书法中的精品,同样也是词中的杰作,书与词浑然一体,道出了作者为时代面歌的勃勃雄心。
鉴赏书法作品,就上述第一中形式来说,关键是要看书者能否写出名诗佳词的意韵。只有在笔划、布局方面,把名诗佳词的意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达到“书言志”的境界。刘继增先生的书法作品的成功之处就表现在这里。
看得出,刘继增先生是个豪放之人。他书录的作品,是杜甫、王安石……等佳作,可谓是万钧雷霆,千丈狂飙。可贵的是,刘继增先生写得满纸豪气。我甚是喜欢那幅草书杜甫《秋兴》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刘继增先生用的笔法是草书,但偏于狂,似乎难以表达诗中的意境,然而,这恰恰是这幅作品的高妙之处:书者用墨非常饱满,从而在草书中显示出一种突破、气贯长虹的张力,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这千古绝唱中流动的气势与魂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整幅作品虽然有几处枯笔,但只有一个字有着明显的枯,这个字就是“江间波浪兼天涌”的“涌”字的三点水。可以说,这一字是一纸通篇的神来之笔。杜甫正是通过对“江间波浪兼天涌”的感慨,写出自己心中的悲壮之情。刘继增先生以枯笔表现这个“涌”字,突出的正是全诗的意境,以及诗作者深藏内心的悲剧意识。
从这一“涌”字,可以得到启示:借名诗佳词来抒发情怀,最重要的是读懂弄通名诗佳词,把握其意韵。而要做到这一点,则是功夫在字外的事情了。
对于第二种形式来说,难在字好诗也必须好上。只有诗与字相映成趣,才能称得上佳作。“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诗写得含蓄隽永,字则是一气呵成,以行草写出一种包含激情的庄重。而“艺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行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天上有龙肉何必争食一口,地表产豆菽足以果腹平生。”这几联则洋溢着一种文学智慧,犹如他的杂文犀利、爽快,于独到之处见锋芒,让人读之印象深刻。书写的技法炉火纯青,融碑帖之魂,每幅作品都有一种节奏感,因而增加了审美的趣味。
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诗书画》总编王展先生在评价他的这些作品时认为,他的作品多为性情展露,展现品赏,有气韵、有风格,散发着文气与隽秀。
由此看来,“书言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挥毫泼墨之才,也需要纵横诗坛词苑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它需要书品诗品,更需要人品。只有人书诗三位一体,才能有书言志的通达。
于是,我们在《刘继增书法作品选》中,读到刘继增先生的豪放、热情,和他的书与文的才情。
以上是我对刘继增先生书法作品选的总体印象,下面,我们就分作品一幅一幅来进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