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昨天逛街回来,看见那个经常在我家附近拾荒的身体健壮但智障的小伙子靠墙坐在一家饭店的旁边在狼吞虎咽地吃面包,手里还拿着半瓶可乐,两手脏得像刚在煤灰堆里抽出来一样;面目黧黑,目光呆滞;衣服又旧又脏。他的形
昨天逛街回来,看见那个经常在我家附近拾荒的身体健壮但智障的小伙子靠墙坐在一家饭店的旁边在狼吞虎咽地吃面包,手里还拿着半瓶可乐,两手脏得像刚在煤灰堆里抽出来一样;面目黧黑,目光呆滞;衣服又旧又脏。他的形象和饭店里穿得溜光水滑的食客形成强烈的反差。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愤慨是有感而发,这样的惨景也是当今现实社会的缩影。虽然社会进步了,但还有一些弱者连最起码的温饱还没有解决。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从拾荒者的现状推测,他一定没有媳妇孩子。因为他自己的生活还飘泊不定呢!食不果腹,饥不择食,怎么能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呢?再说正常的人谁又能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起的不健全的人呢?除非她也有缺陷!
每次看见他拎着一条破丝袋子拿着一根木棍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的可怜相,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怪怪的,酸酸的,是怜悯?不完全是,因为我从未给过他什么帮助。想想自己所发的善心也不够彻底,很多时候是挂在嘴上,落实行动的少,关键时刻还是患得患失。
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辛酸无奈悲凉贫贱的人生。拾荒者活得还不如富贵人家的小宠物呢!人若这样孤苦无依地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可言?不如长眠地下幸福。可话又说回来,他又能怎样呢?也许他的余生也就这样打发日子了,他不可能有回天之术使自己富贵了。心何所依?情何以堪?哀哉,可怜!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许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会让我们养成懒惰和依赖心理,从而失去进取精神。所以遭遇挫折不见得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对而言,那个拾荒者虽然智力不健全,但他会有忧患意识,会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忧虑。所以他有求生的欲望,自强不息。
再扯得远一点,说说“因果论”。人过得幸福与否,都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好也怨不得别人,也许这样说很绝情。但是,这的确是有原因的,不是空穴来风。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贫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富贵。大乘无量寿经里说:“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瘖哑、痴恶、尩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由此看来,因果报应,毫厘不爽。我们要杜绝做恶,多积德行善,以保证日后安然无恙。可有人偏不信这些,固执地说:“我只看这辈子,不管下辈子的事,谁知道有没有下辈子?”说这话就外行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信不信由你,我的观点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眼前而言,多奉献一份爱心,就多得一份快乐。有些事只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但我们周围就有许多可恶之人,举手之劳都不肯做,非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弄得鸡犬不宁,害人害已。这类人还不如那个拾荒者呢!最起码他没有坑人害人之心,他只一心想着怎样填饱肚子,哪里还有别的心情。
《周易》里有句话:“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德就有做人的资本,无德没有人性,做人就大打折扣。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应该牢记于心,别等失道以后再后悔!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孟子和汉代大儒家董仲舒共同完善的“五常”根本,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若具备这些素质,即为完人,就会远离祸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