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随着当时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形势的发展,上级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下达了“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决定”,指出:这次斗争的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随着当时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形势的发展,上级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下达了“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决定”,指出:这次斗争的重点是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红卫兵”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迎孕而生、发展壮大,成了全国风靡一时、青年学生的革命造反组织。
“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人群,并不是一个正规的武装组织,而是一种由大部分、在校读书的年轻学生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团体。他们以笔墨文章、书画传单、示威游行为武器,广泛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游行、大辩论。批判、揪斗党内上层下层、大大小小的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冲击原政府架构,改变传统的陈规旧习,肆无忌惮地开展各项“革命造反活动”。目的是捍卫伟大领袖的名声和地位,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革命道路。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组织,成群结队地蜂拥至北京天安门广场。荣耀地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和接见,随后进行了北上南下、东征西进的无产阶级革命“大串联”,对发动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打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旗号,揪斗走资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破四旧,立四新”“三忠于,四无限”的活动,对国家、地方上的很多文化古迹、历史文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后来,各地的红卫兵组织分裂成了观点不同的各种派别,有什么造反派、保皇派,拥军派、反军派,主流派、逆流派等,发生了立场、观点、权利地盘之争。他们在各种场合搭建会场舞台、架设高音喇叭,互相诽谤、攻击、谩骂,整日里吵闹不休,最后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武斗”。红卫兵组织是那个时期,造成全国动荡、混乱悲剧的重要因素。
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典型模式是:年轻的大中专学生们,(也有些是社会上的年轻人)头戴绿军帽,身穿绿军装,腰系武装带,肩披红袖章,手捧红宝书,一切行动都按照正规军队“解放军”的标准要求执行。那个时候,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舞台影院、火车轮船到处都是他们气势汹汹、斗志昂扬的身影。文革后期,上级下达了学生返校,开展复课闹革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瓦解了红卫兵组织,结束了红卫兵在那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时隔三十年以后,国家改革开放,把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时,文革中那批红卫兵造反派们,已经是四十岁左右年纪,正好是人生绽放光彩的成熟年华。由于他们在那次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中,经历了长时间的驯化磨练,口才好、文才好,还造就了一身敢闯敢干、敢作敢为的造反派性格脾气。他们善于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左右逢源、讨好领导;他们悟性好、理论水平高,精通于耍嘴皮子;他们魄力大、能力强,处处出风头,表现出色、政绩显著,大部分人顺利的进入了各级领导班子,成了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有很多重要岗位上的高干,就是在那个文革期间出色的、某个红卫兵造反派的头头。
他们绝大部分人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才干,做出了贡献,清正廉洁、是人民拥护的好官。但也有一部分人取得了领导官职以后,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住上了小别墅、开上了小轿车,办起了大企业,干起了大生意,盖起了大楼房,首先富起来,成了百万、亿万富豪大款,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富豪特权阶层。他们深知在文革中“夺权”的艰难,改革开放中“争官”的苦衷,开始固守阵地,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安插自己的子女也到领导岗位,出现了官二代、三代的恶劣现象,他们利用各种便利条件,在子女婚姻问题上编织血统裙带、官方网络,组成了一个钱权交易、裙带关系的大小山头、官方权利关系网。
现在,文革时期的“红卫兵”那一带人,大部分已近60多岁,很多人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可是他们在年轻时:给国家造成了文革动乱和历史悲剧。中年时: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侵吞国家资财首先富起来,变成了百万、亿万大款富豪。老年时:又坐享其成、沾沾自喜,毫不顾忌那些穷苦的贫困阶层。历史岁月和国家法律,还有谁来评价红卫兵那一代人的功过是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