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权势的柳炳元
作者:助编时间:2025-04-11 20:55:33热度:0
导读:清朝光绪年间,沔阳州有个人名叫柳炳元,因他是黉门秀才,人们都称他“柳爷”。他从小就不畏权势,爱替穷人伸冤告状鸣不平。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哩。人小胆大露锋芒柳炳元的那个湾子里有个何员外,仗着自
清朝光绪年间,沔阳州有个人名叫柳炳元,因他是黉门秀才,人们都称他“柳爷”。他从小就不畏权势,爱替穷人伸冤告状鸣不平。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哩。
人小胆大露锋芒
柳炳元的那个湾子里有个何员外,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在湾里独霸一方,谁也不敢惹他。他的母亲做80大寿,请了一个戏班子来唱戏,他把戏台搭在王先生塾馆的大门口,把门都快堵死了,学生们不好出入,尤其是戏开锣以后,吵得学生们不能上课。王先生是个扬尘落下来怕打破脑壳的人,对此吭都不敢吭一声,只是坐在屋里唉声叹气。柳炳元是这个塾馆的学生,当时只有10岁,他见何员外如此无理,非常气愤,特别是看到台上唱的那个《新编讨学钱》,既丑化了先生,又丑化了家长,简直把他的脸都气紫了。他和同学们商量,要他们回去发动家长,配合学生大闹戏场,定要何员外把戏台拆走不可。同学们都满口应充。
晚上,戏台上灯火通明,何员外和他母亲坐在台侧,边品茶边嗑瓜子,等戏开锣。这时,台下突然有一群学生,高声唱起了柳炳元编的顺口溜:“祝寿祝个屁,唱的么鬼戏,不把台拆走,寿星要断气。”接着,家长们也在台下吼道:“你们唱的那个《新编讨学钱》,把先生戏谑为小丑,把家长诽谤为无赖,真是岂有此理!看是谁要唱的这个戏,定要他公开道歉不可!”
这下把何员外气得连蹦带跳,他往台前一站,气势汹汹地说:“台下的人听着:是谁叫你们这样闹的?快把为首者交出来,否则,我要你们一个个有好果子吃!”
何员外话音刚落,柳炳元就跑上台去,昂首挺胸地说:“我就是为首者,你敢把我怎么样?”
“你是为首者?”何员外把柳炳元打量了一眼,说,“你乳臭未干,竟敢伸出脑壳来接砖头!那好吧,我来问你,你为什么要闹戏场?”
柳炳元理直气壮地说:“你把戏台搭在我们塾馆的大门口,还唱那胡编乱造的戏,这就是藐视圣贤,侮辱斯文,诽谤家长,仗势横行,我们不仅要闹戏场,还要去州衙告你!”
“咦,看你这小小年纪,这几句话还有点辣汤辣水的味道哩!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柳炳元。”
何员外一听柳炳元这三个字,吓了一跳,前年春天发生在湾里的一件事,使他记忆犹新。当时,州官大人带了一帮衙役前来察看夏粮长势,竟在田里东窜西跑,把青苗踩死了一大片,农民们见了都不敢言,柳炳元却拦着州官大人说:“你践踏青苗,影响收成,祸及田赋,欺压黎民,岂能扬长而去?我要去府衙告你!”州官大人认为这几句话厉害得很,问明情况后,得知他只有8岁,就连声称赞他是“神童”,随即掏出白银二两,赔偿了青苗损失费,才算了事。何员外想:州官大人都怕他,我还能不怕他吗?便对柳炳元说:“我向你认错该行吧?”
“不行!”柳炳元声色俱厉地说,“你必须去塾馆里,跪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前叩头赎罪,并向王先生和家长们公开道歉,连夜将戏台拆走才行。”
何员外还能说什么呢?只是点头哈腰地说:“照办!照办!”
谁知树木能盗酒
柳炳元在城关走亲戚时,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见一槽坊师傅蹲在路边哭泣,他想: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定是受了极大的委屈。于是,就上前自我介绍说:“我叫柳炳元,你有什么事讲给我听,只要我能够帮你,一定鼎力相助。”槽坊师傅听他说是柳炳元,赶忙跪在地下说:“柳爷,我遭了不白之冤,求您替我讨回公道。”柳炳元将槽坊师傅扶起,问他究竟是什么事?槽坊师傅擦着眼泪,讲出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昨天槽坊师傅酿了两缸酒放在后屋,老板要他守夜,他把铺搁在酒缸旁边睡觉,今晨起来,不料有一缸酒却变成了水,老板硬说是他偷了,换成了水,并告到州衙,州官大人不由分说,判他罚银十两,他遭此不白之冤,因此哭泣。
柳炳元问:“你夜晚是否离开过后屋?”
槽坊师傅摇着头说:“没有。”
柳炳元又问:“昨晚有谁去过后屋呢?”
槽坊师傅说:“除了老板的小孩在那里玩了一会,再没有别人去过。”
柳炳元随槽坊师傅来到槽坊,在后屋四周转了一圈,然后进屋揭开那口酒缸盖子一看,心里全明白了。他对槽坊师傅说:“你不要着急,我去见州官大人,这案情自会大白。”
柳炳元去到州衙,猛击堂鼓,连声叫屈。州官大人升堂后,问他要告何人?他说:“我谁也不告,只因槽坊师傅一案遭到错判,我是来替他鸣冤叫屈的。”州官大人一听“错判”二字,眉头皱起了一个大疙瘩,生气地说:“那酒不是他偷了,难道是你偷了不成?”柳炳元回禀道:“那酒既不是他偷了,也不是我偷了,而是长在槽坊后面的一棵树偷了。”州官大人把惊堂木一拍,喝道:“胆大柳炳元,你不要以为你能言善辩,会替别人打官司,就来这里胡言乱语。我问你:树木怎能偷酒呢?你这完全是在戏弄本官。”柳炳元赶忙辩白说:“小民不敢,大人如不相信,可去现场察看,自会明白。”
州官大人随柳炳元来到槽坊,柳炳元在一棵树上摘下一把叶子,丢在另一口酒缸中,过了一会,这缸酒也变成了水。州官大人对此大惑不解。
柳炳元解释说:“此树名叫枳木具树,果实名枳木具子,又名鸡距子、拐枣、金钩子。据药典记载:枳木具子味甘、性平、可止渴、润五脏、解酒毒。其叶入酒,酒化为水。昨晚,老板的小孩在此玩时,将枳木具叶丢入酒缸中,因此酒化成了水。”
州官大人将老板的小孩叫来一问,果真如此。这时案情大白,州官大人撤销了原判,并以诬告罪判老板罚银十两,作为对槽坊师傅的名誉和精神损失的补偿。此外,对柳炳元也进行了赞扬。
事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树木偷酒是奇案,槽坊师傅遭错判。
柳爷帮助明真相,留下美名万古传。
巧计追回龙脉地
沔阳城南门外有个冯老汉,家有三口人,全靠种一块面积不到一亩的地过生活。说起这块地来真是奇得很,不管种什么庄稼,收成比别人种四、五亩地的还要多,而且不怕涝,也不怕旱。有个看风水的先生说这是一块龙脉地,所以种庄稼能大丰收,如果做墓地,他的后人定能做皇帝。这话传到了州官大人的小舅子的耳朵里,他想让他家里出皇帝,就带了几个人跑来,说这块地是他的,把冯老汉打了一顿,庄稼也毁了,还在田的四周钉了界桩,派人把这块地看管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