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三位老人
作者:只留支剌时间:2025-04-17 08:08:20热度:0
导读:曾经有三年时间几乎每天去颐和园游泳,锻炼身体之余饱览了湖光山色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三位老人在我脑海中历久不忘。两位水鸭子,一位旱鸭子。先说水鸭子。王老,有人叫他王教授,我也曾这么叫,他说你是小王叫我
曾经有三年时间几乎每天去颐和园游泳,锻炼身体之余饱览了湖光山色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三位老人在我脑海中历久不忘。两位水鸭子,一位旱鸭子。
先说水鸭子。
王老,有人叫他王教授,我也曾这么叫,他说你是小王叫我老王好了。我把老王两字倒着念,叫他王老,他欣然接受,于是大家也就这么叫起来了。他个不高,瘦,大眼睛,黑眼圈,退休于社科院数学研究所,进颐和园凭退休证。
他冬天一般是下午来游泳,地点是颐和园一进南门的码头昆玉河的起点,那时候阳光正好照在码头岸边。
他住中关村骑一辆老二八式破旧自行车,把几本书用花布包上当车座子,车把上左右各有一个棉套筒,没有车支子,停靠在颐和园南门外的水泥电线杆旁。穿的很单薄,从没见过他穿羽绒服和棉衣棉裤。游泳时穿着解放鞋戴着胶皮手套,手套戴好后需要人用绳在腕上扎紧。这装束很特别,从水里上来后,有人给他解开系在腕上的绳,他换上衣服围着颐和园西墙和西堤跑一圈。说是跑。其实跟我走差不多。
星期六和星期天我那个时间游泳能碰上他,问他为什么要穿鞋戴手套游泳,他说老了,脚手最怕冷。我们从游泳聊到其他,听说我偶尔写点豆腐快文章时要我给他拿来看。我把那些鸡零狗碎的一把东西拿给他,过几天他还给我说,用了几个晚上全看完了。他说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电脑,眼睛不行了看东西费劲。我听后感动。他说曾看过一个游友写的书稿很有思想性。我明白了,他是想在我的文字里读出思想的火花,可是我的文字多以记叙为主,抒情和思辩的东西少,也许令他有些失望,白白浪费了几个晚上的眼睛。想到这里,内心生出歉疚之感。
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印象极深,他说人奋斗没有用,但是不能跟年轻人说。
后来,我一直揣摩他说这话的思想,也许是他在政治运动中被运动过,也许是人到暮年真的知道了天命。我想起了鲁迅在某篇小说里说的,人生就象苍蝇在空中飞了一个圈。
再说一位水鸭子,柯老。
有一段时间我是晚秋初冬的早晨在颐和园南门码头游泳。那时候天亮得晚,人们在曦微的光线里活动着。有的人在码头两岸游来游去,有的人一下水就直向南边的四环路桥游去。我有时候混入前者的阵营,有时候加入后者的行列。刚下水时感觉很凉,坚持一下继续游动,几分钟后就不觉得了。游完以后上得岸来,每个人都很兴奋,一是被凉水和凉风刺激的,二是(更主要的)为自己又一次战胜身体固有的惰性而欣慰。你想啊,万木凋零北风肆虐的早晨谁不恋热被窝啊,可是这帮人偏偏逆潮流而动,让人看了不是疯子就是傻子。都说三杯酒下肚敞开心扉,其实出浴冷水的人们更是赤诚相见,陌生的人因为冷水的媒介都会成为知心朋友。
游泳的人中女性不多,她们最吸引人眼球,原因嘛,不说大家也知道,磁电原理。在欣赏异性以后,同性中好的身板同样会吸引人眼球,这也许是眼睛的本能---发现美捕捉美。有好几次游泳时,或者是下水前或者是出水后朦胧中我发现身旁总有一个健硕的身影。后来天亮得早了,发现这个人有一张高加索特征的脸,我第一反应是,老外也加入疯癫者行列了,我们的队伍具有国际化特征了,很欣慰。想与他打招呼,怕他听不懂,想用外语跟他打招呼可是自己只会说汉语。就这么默默相处了几次以后,他突然说话了,一边穿衣服一边说“真他妈的冷啊”。我一怔,标准的普通话,还带着京骂,老外会说中国话。我说,您也怕冷吗?看您象俄国人,来自高纬度地区比我们耐寒啊。他说虽然长得象俄国人其实是在中国度过大半生的。
从那以后,我们每次见面都聊上几句。得知他70多岁,是退役的飞行员,太太是中国人,兄弟姐妹都在俄国,他不嗜烟酒,喜欢体育,生活习惯已经跟中国人一样了,就连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也和中国人一样了。我问他,你还会俄语吗?他说会啊,那是母语啊,与兄弟姐妹交流就要用俄语。我问他,不感觉孤单吗?他说哪的黄土不埋人啊,在哪生活都一样。说到这里,我突发奇想,人类本不需要国界的,国界是特定的产物,恩格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人类大同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他人很随和也很友好,一来二去跟大家混熟了,年纪大的叫他老柯,我叫他柯老。
后来由于颐和园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不好意思再去那里游泳了,就在离家不远的游泳馆里游泳。没想到与柯老不期而遇。我们都很高兴,交谈中得知他也几年没去颐和园了,年纪大了,就近锻炼就行了,原来他家离我家不很远都在四通桥附近。
马克思说过,大意是无产者凭国际歌声找到同志。我斗胆发挥一下:游泳爱好者凭水找到同志,乒乒乓球爱好者凭球台找到同志,码字爱好者凭博克找到同志。特别提示一下,这里的同志可不是同性恋的同志哦。
最后说说旱鸭子,郭老。
认识郭老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
我在颐和园喜欢走西堤和西北墙边的路线,那里游人少,自然风景好。走一圈用不了一小时。如果舍弃西堤走东堤,不去后山,沿着颐和园围墙和万寿山前的长廊走一圈需要两小时。山前是重点旅游区域,游人汇集,所以在颐和园锻炼身体的人很少去东堤和山前。
我喜欢走西堤原因除了路线短以外还因为景致好。西堤六桥,桥桥形状不同,是乾隆皇帝要求模仿西湖六桥建的。关于西湖六桥有这样的诗句:西湖景致在六桥,一株杨柳一株桃。在六桥上看昆明湖和万寿山别有一番景致。
话扯远了,还是说人物吧。那天我走到西堤的景明楼,说到景明楼还要啰嗦两句。景明楼是暗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意境,“景明”,是春明景和之意。《岳阳楼记》中有“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句子,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乾隆皇帝以此寄托怀抱。
景明楼景区在西堤上是比较宽敞的地方,游人多在这里小憇。我每次走到这里都在廊櫈上坐一会,看一阵子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感觉神清目朗,然后目光由远及近看看附近的游人。哎,我发现个目标,景明楼的游船码头上有一个人在晨练,我每次坐这里休息总能看见他,他的动作不大,只是下腰和压腿。我正盯着那个人看的工夫,一阵风吹过下起了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