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小说 > 文章内容


导读:题记:这事发生在80年代。婚姻自由,是年轻人的梦想。在偏远的农村,真正的婚姻自由是建立在家庭条件、物质条件都相对宽裕的人群中,没有这些丰厚的条件,婚姻自由将是一句空话。贫困就象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很多青
题记:这事发生在80年代。婚姻自由,是年轻人的梦想。在偏远的农村,真正的婚姻自由是建立在家庭条件、物质条件都相对宽裕的人群中,没有这些丰厚的条件,婚姻自由将是一句空话。贫困就象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很多青年人的婚姻自由。如果说贫困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封建思想不亚于贫困,这种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父母可以随意干涉子女的婚姻,仍然讲究门当户对。很多青年人迫于压力循规蹈矩,完全听信于父母安排,在父母的包办下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如今,在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背起娃娃谈恋爱”是怎么回事。在婚姻问题上,这反应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是诠释包办婚姻给双方带来伤害的最好佐证。
这是一户王姓人家,因为贫困,三个儿子找媳妇都很困难。他们无法摆脱贫困,于是只能借助酒来改变自己,从喝酒中找到快乐和安慰。
进入90年代,打工热潮让这个家有了新变化,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然而,兄弟仨的命运各个相同,老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因为骨肉亲情,再大的矛盾都会成为小事;因为饮酒,再小的纷争也会闹得一家人六亲不认……
于是,我萌生一个念头,要用手中的笔把这户人家的点点滴滴,生活琐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走进这家人的生活,去体验、感受他们喜怒无常、悲观失态的窘迫日子。人,这一辈子,活着就是追求一种情趣、一种高雅、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活得舒心、快乐每一天,不为柴盐油米酱醋茶发愁。

(一)问亲还需妹允许完婚之际换新郎

王家老俩口膝下子女4人,大女儿出嫁姑且不谈。老大虎背熊腰,光看这一身肉,放在那儿都严然一个肉垛子,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主儿,一条道走到黑;老二光有“武大郎”的个头,却没有“武大郎”那般硬朗的腰板,说话的声音就像喇叭筒莽声莽气,没有谋生的本事;老三眉目清秀,举止文雅,能自圆其说,也是兄弟仨人中“学问”最高的一个。三个儿子一般粗,老大二十六七仍未成家,把老俩口闹得都有了心病,急着四处为儿子打听这桩婚事。
农村人攀比心比比皆是,到处都能嗅出一股“腐朽”的味道,胜似无烟的战场。王老爹一家在这场战争中落败。两间破旧的楼房,在风雨中飘摇,像一个醉汉横卧在那里,这就是这一家人的全部家当。这样的家庭到那里去找门当户对的儿媳妇,真的苦煞了两位老人。
这一天,媒婆的到来为沉闷多年的家庭打开了一个缺口,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老俩口眉宇间显达出少有的喜悦,那沉睡多年的皱纹悄然而逝,黯淡的心空豁然开朗。媒婆没有说客套话,进家落坐就说明来意。媒婆说:“离这儿三十里的桃花村,有一陈姓姑娘,今年十九岁,有姊妹四人,排行老大。因家境贫寒,也想早点出嫁减轻家里负担。有人托我在这一代打听打听,说是我们这地方平坦,种田等方便。我一想,你们家的条件跟他们的要求差不多。因此,我主动上门来了。……”还未等媒婆说完,老俩口已经按耐不住,接着话茬道:“巴不得,巴不得……”。一连串的“巴不得”,那敢情激动得话都说不陇了。接下来说的话就显得有些激动。
媒婆:“姑娘家到底有那些要求,目前还不知道。现在就是看你们有没有这个想法……”
王老太:“我们当然有想法,打着灯笼都找不来的好事,希望媒婆多费心,帮我们张罗这件事。”
媒婆:“我先跟你们去掏话,看女方家是否同意,有那些要求。”
王老太:“不管情况咋样,我们等你回话。”
王家高兴,备了一些酒菜招待了媒婆,静候佳音。
媒婆走后,老俩口雀跃起来。俗话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这一天,是老俩口心情最舒坦的日子。晚上,王老太特意炒了一盘黄豆作为下酒菜,一家人提前庆贺喜事。老俩口还特别嘱咐大儿子,要吸取前几次问亲失败的事。关键时候就不要喝酒了,少喝一回是不会死人的。老俩口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既教训儿子,又在总结经验。
一家人就这样急切地等待媒婆的回音。等人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度日如年,特别是王老太更加煞费苦心,心力憔悴,每天午后总习惯地站在楼梯口居高临下观望一会,一幅焦急的神情,嘴里不时叨念着。王老太心里清楚,这也许是他们的最后希望,宛如漂泊在大海里捞到一根救命草,怎敢轻意放弃。
一个星期后,媒婆再次登门造访,王家热情款待。媒婆尚未发话,王老太急切地问道:“事情咋样?姑娘家提了那些条件!”
媒婆道:“姑娘家表示,先让年青人互相见面,毕竟你家崽比人家姑娘大几岁。”
王老太附和道:“全凭你老人家从中撮合,多帮衬说些好话。”……
王老太光顾着说话,不太注意媒婆的脸色。然而,媒婆还没有把重要的话说出来。
媒婆环顾四周一看,家图四壁,整个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心想:“这个家太寒碜了!如果把人家开出的条件都讲了,这事能有谱吗?但不跟他们想个万全之策,看来是成不了的。既然要帮办成这事,就得狠下心来。”
媒婆定了定神,道:“人家说的话,那是客气话。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这份诚意。”媒婆边说边比划着。王老太似乎心领神会,道:“这个请你老人家放心,家里早有准备,如果不够花消,再借一点,第一次的事情要办体面一些。”王老太说的都是大实话,前几次办不成事原因就是一些细节没有做好,其实是输在了钱上。随后,媒婆又在王老太的耳边悄悄地耳语,末了,几次嘱咐王老太别忘了那事。
王家忙着操办了几日。这次该王家大儿子粉墨登场了。俗话说:“男儿俊不俊,还看媒婆嘴。”到了陈姑娘家,王老大几乎用不着说话,只有媒婆不停地向陈姑娘的家人游说。经过媒婆撮合,陈姑娘也勉强同意到王家来看看。
的确,在陈姑娘的眼里,这地方平坦,比起出门就爬坡下坎的桃花村要好得多。陈姑娘看重的是这个地方,而不是这个家,甚至这个男人。想到这么多年受的苦,陈姑娘也有自己的打算。既然父母都默认了,反抗又有何用,这也许是一种解脱,陈姑娘这样想。
有了这样的好结果,媒婆确实出了很大的力。如果不是媒婆的提醒,或许王家还真的不知道前几次失败的原因,这一次王家没有找人作伴当配郎,事情才变得如此顺利。他们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接下来发生的事,是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