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些诗词的原因(二)
作者:慢节奏时间:2025-04-11 14:04:24热度:0
导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所哀。”有些时候,一些诗句会出其不意的跳入脑海,让你对那些诗句有更深的体会,或者是那些诗句让你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那是一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所哀。”
有些时候,一些诗句会出其不意的跳入脑海,让你对那些诗句有更深的体会,或者是那些诗句让你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
那是一个下着雨的春末,我独自走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骑车的人匆匆从身边经过。马路被雨水冲刷的很干净,往远处看,麦田、树木像笼罩着一层烟雾,迷迷茫茫的。这首小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跳进了脑海。《诗经。小雅》里的这首《采薇》,是行军的旅人在归途中写下的。我不知道那一刻怎么会突然想起它?是因为一直下着的雨?是因为远处如烟如雾的柳树?还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一个“行旅”之人?
一“昔”,一“今”,变化的何止是“物”?所以我的心中满是悲伤,可是路人匆匆,有谁知道我的悲伤?而自己又岂能说清这种悲伤的所在?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轻的时候,喜欢黄昏落日,悲欢离合,看花、叶凋落而忧伤,想未来的不可知而迷茫。希望自己是深情的林妹妹或者多情的宝哥哥,盼望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在自己身上上演。现在喜欢平静的早晨,安详的晚餐,喜欢平凡的厮守,也喜欢稍微的独处。还是马致远说得好啊:“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口吹灭!”欲说还休,欲写还休,叹息一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个在月夜泛舟洞庭的张孝祥怎么这样熟悉?扁舟一叶,白衣青帽,在素月清辉里物我两忘。时空真的有意义吗?今夜我的目光分明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注视着、陪伴着那个“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人身旁。
我知道张孝祥并不是真的在游玩山水,他是在“乘物游心”。我也知道他并不寂寞,他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早就有人懂得,比喻那个在山中一边奔跑一边长啸的阮藉,还有《竹里馆》里“弹琴复长啸,明月来相照”的王维。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感觉真的是无法传递给他人的,它只能永远埋在自己心中。但可以说给自然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比喻:长啸。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逢秋悲寂寥”,当然是因为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了人生的秋天。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春天已经过去,热闹而喧嚣的夏天也过去了,剩下的,便是苍凉的秋和凄冷的冬,让人怎不心生悲伤?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的错位?为什么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不懂得好好珍惜?为什么等到成熟了,面对的却是一片收获过的原野?为什么不能像诗里说的那样忽略秋的苍凉,只记取它蔚蓝辽远的天空?为什么不能像叶赛宁说的那样“不婉惜,不呼唤,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已洒满心间,且来好好享受这不再是青春少年的诗样的中年时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未相遇的时候盼着相遇,相遇了又盼着相识、相知。但是,但是人生里却有那么多的转折坚硬如铁,有那么多的不尽人意发生在当初不曾有的预料中,于是“如果能回到从前”该有多好。但是,如果只有“从前”,没有“后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开花,不结果,是不是也会心生遗憾?人生若果真只如初见,会不会有些浅薄?有些单调?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唱歌你爱笑,后来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首歌跟纳兰的这首词真是很相像啊,知道花终归要落,所以要好好珍惜花开的时候,“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许有一天,一切都不是开始的样子了,但仍应心存感谢,因为曾经的美好,因为有那样的开始才成就了如今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