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文峰山小记
作者:平素时间:2025-04-19 13:25:01热度:0
导读:冬日的文峰山空旷,寂寥。站在山脚仰首看,散落的树木空伸着枝丫,漫坡枯黄的杂草,上面还覆留着团团残雪。寒风萧萧吹过,更显山崖上那些岩石的冷峻。人们都习惯于春暖花开时踏足山水,看花团锦簇,赏奇峰险壑。文峰
冬日的文峰山空旷,寂寥。站在山脚仰首看,散落的树木空伸着枝丫,漫坡枯黄的杂草,上面还覆留着团团残雪。寒风萧萧吹过,更显山崖上那些岩石的冷峻。
人们都习惯于春暖花开时踏足山水,看花团锦簇,赏奇峰险壑。文峰山不同,位于莱州市城南的这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山脉,它的美在于怀里紧拥的块块岩石——历代名家留下的,由35处刻石形成天然碑林的书法艺术珍宝,使这座山愈加厚重,沉实。而冬的娴静,恰恰契合了文峰山的内质,让人在踏上石阶的一刻,心也随着沉静下来。
原以为大年初三这个日子,来看山的也只有我们姐妹一行了,没想到上行数十米的一个碑亭内,已有一个衣着朴实的妇人,背对着山径,在细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手书碑记《郑文公下碑》。碑文刻录在一块半圆形自然卧石上,上面记载了郑氏家族历史及其父生前事略,笔力刚劲苍健,神采飞扬,远远望去,宛然石头上开出的花。从我看到这妇人,至站在她身后读完碑文,到继续向山上攀登,她都不曾动一动身子。她实在太着迷了,碑文总共不过一千二百余字,虽其中夹杂一些令人费解的繁体字,她怎么要用那么久的时间呢?想必是在一个字一个字地确认、解析,努力读通全文的意蕴,也或许是被那独具“清拔之气”的字体所吸引而不舍离去吧。我此番“走马观花”,原为了陪爱好摄影和书法的姐姐,姐夫,而随后,当我在古人的刻字前留连,在名人的墨宝旁徘徊时,不知怎的,那妇人石碑前端凝的背影,总不时在脑海里闪现。
文峰山算不得太高,海拔约有300多米。有趣的是,山顶呈w型,远远望去,极似一个高高的笔架,因此当地村民一直习惯称其为“笔架山”。暗自遐想,真是神奇,当历代名人志士将墨宝挥洒于此地时,大自然竟没有忘记先为他们置下一方笔架,以供他们写累时搁笔,难怪这座山会留下那么多石刻珍宝,也不足不奇了。
上山的道路越来越难走,尽管来前没作准备,脚上穿着半高跟皮靴,但为了能亲抚一下那只“笔架”,我还是坚持着向顶峰攀爬。仿佛为了考验人们的毅力,即将到达山顶的陡坡处,两块巨大山石挡住了去路,而这里又是上、下山的必经之地。有趣的是,这两块相对的山石就像热烈拥吻着的两个恋人,上臂紧密相扣,身体闪出的空隙,刚好容下一人从中侧身穿过。若生得肥胖些,那么只好就此止步了。又看到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正轮流从石缝中穿来过去,还不时用小手在岩石上抚摸,说笑声在空中清脆地回响,给寂静的山谷涂上一层春的气息。我问他们,过年怎么想起来这里玩?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儿急忙分辩,不是玩,是来看刻在石头上的字。我笑,能看懂吗?他答非所问,好多字都看不清楚了哪!我的心一沉,是啊,无论岩石多么坚硬,也无论人们多么珍惜,这些已历经1500年的瑰宝,始终敌不过岁月的无情。这一刻,我似乎理解了碑亭内,那个端凝的背影……
终于站在了高高的笔架旁。实在出乎意料,与山脚下看到的景致大不相同。在这里极目远眺,茫茫云雾笼罩着层叠峰峦,阳光躲在云层后,映出圈圈旖旎的粉色霞光,而那些裸枝的林木,因此生出熠熠光辉。一时间,好像身处仙境。想起方才读的郑述祖的《重登云峰山记》,那优美超然的文字,如一根丝线,牵引着你的心,带你走向向往的地方。想来这章游记,是郑述祖登临峰顶后的感受了,只有面对这般境界的人,才会有这般恬淡祥和的心态,才会有于此地修身养性的神往,才会有这般感人的笔力。
手抚坚实的“笔架”,俯瞰苍茫峰峦,忽然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一阵风仿佛穿越时空,自天边徐徐吹来,撩起了我的长发。心生幻觉,自己就是那支写疲了的毫笔,上面还残有浓浓墨汁,郑公一抬手,刚好置于笔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