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先后在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评论等各类作品700多篇,著有散文集《梦中的家园?遥望》、诗歌集《梦中的家园?遥寄》,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曾获安徽省作家协会首届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先后在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评论等各类作品700多篇,著有散文集《梦中的家园?遥望》、诗歌集《梦中的家园?遥寄》,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曾获安徽省作家协会首届散文大奖赛江淮散文大奖等多种奖项,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回顾自己的文学之路,可以说是一路跋山涉水一路花果飘香。
1967年2月,我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龙潭公社龙井大队(现龙潭镇龙潭村)一个农民家庭。虽说住在龙潭街道,但家中的收入全部来自土地。由于人口多,劳力少,每年挣的工分有限,一家老小长期在温饱线下艰难度日。农家生活的窘迫,使我自幼饱尝贫贱滋味,对生活早早有了深切的认识和独特的体验,同时也激发了奋发图强、摆脱现状的斗志。我的祖母读过私塾,粗通文字,我小时候,祖母经常给我讲故事、背诵诗文,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的父亲天资过人,虽说只读到初一便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但靠刻苦自学,不仅练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学会了识简谱、拉二胡、唱京剧。这都给我的成长提供了有别于一般农家的良好文化氛围。
我生性好静,喜欢读书。在龙井大队小学读书期间,除了学好学校里的功课之外,喜欢到小朋友家中一遍又一遍翻看连环画,喜欢到街头饭店里一夜又一夜去听大鼓书,喜欢到远近几里路的村庄上一次又一次观看露天电影,喜欢从姑姑们的书包里翻出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一本又一本仔细品读。小学四年级时,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了拉二胡。通过如饥似渴的学习,有了广泛的文学阅读、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较好的艺术修养。
1978年秋天,我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龙潭中学,当时这所学校还是霍邱西乡比较有名的完中,师资力量相对较强。代我们初一和初三语文课的,恰是学校的名师之一、教导主任马有彬。马有彬老师文革前毕业于安徽农学院,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他不仅尽力上好每一堂课,而且在乡下学校学习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坚持写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作。马有彬老师出身农家,小时候又是孤儿,所以对我们这些勤奋好学的农民子弟,格外看重、倍加关怀。课堂教学之余,马有彬老师把自己购买的和学校图书室收藏的图书,借给我阅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文学积淀。像四大名著、《青春之歌》、《红日》、《艳阳天》等古今优秀的长篇小说以及《杨花似雪》等最新发表的文学作品,我都是在初中阶段读完的。初一那年,我还在马有彬老师的鼓励下,向报刊投寄了第一篇作文稿件,尽管这篇习作最终没能发表,但对以后的文学生涯,却有着积极意义。
1981年,我14岁时,考取霍邱师范学校,成为龙潭中学历史上考取初中中专的第一人。三年师范生活,摆脱了升学考试的束缚,开启了个性化发展的篇章。在霍邱师范,学校图书馆大量的藏书,给我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视野;张诚接、陈道新等语文老师的授课,给我打开了无限的知识空间;县电影院、剧场推出的影片和戏剧,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内在震撼。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写作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入学之初,学校举行作文比赛,题目是《我爱霍邱师范》,我在众多选手中荣获第二名。此后的几年里,每次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比赛,我都是榜上有名。
1984年8月,我走出霍邱师范校门,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母校龙潭中学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很珍惜和热爱教书育人的岗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并积极推行了一些教学改革。1987年,结合自己的语文教改实践,撰写论文《<有的人>创新教法设计》,发表在河北省廊坊师专主办的《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上,此后五年时间里,先后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安徽教育》等报刊发表《“药”的妙用》、《语文课导语设计举隅》等100多篇语文教研文章,参与撰写《作文病点110例》等图书的部分章节,并被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吸收为研究员。
对教育工作的痴迷,对语文课本的研读,对写作教学的探索,使我以一篇篇课文为范例,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念和主张。我提倡“几个注重”:注重写实,我在《安徽广播通讯》杂志上发表《要有一双好眼睛》等文章,强调一定要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米下锅,发掘出生活中真实而典型的素材;注重创新,倡导要不落窠臼,选择好独特的写作角度,在文本等层面推陈出新;注重细节,我在《中学语文报》、《安徽广播通讯》等报刊发表《张口说“五”的失误》等文章,指出细节决定成败,要努力把细节写细写实写活写出艺术魅力;注重真情,要以情动人,不能矫揉造作,不能无病呻吟。这些文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我以后的文学创作,也鲜明地体现在各类作品中。
如果说1988年以前是我文学创作准备阶段的话,那么从1988年到1991年则可称为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
1988年9月,弟弟考取安徽省物资学校。兄弟挥别之际,我赋诗一首做以纪念。这首题为《九月与你》的小诗,投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后,由著名诗人梁小斌修改审定,著名播音员房凯配乐播出,在小镇反响热烈。这也是我的文学处女作。此后,我在倾心教学、致力教研的同时,先后在《杂文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发表了《仿拟诗二首》、《无题》、《永不后悔》等一批文学作品。
1991年夏天,我借调到霍邱县教委工作,随后很快又调入县委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工作内容的刷新,我将写作重点和主攻方向由语文教研调整为文学创作。因此,从那时开始到2007年应该是我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
这期间,我不仅工作繁忙,案牍劳形,而且从1992年秋天开始时常患病,2001年冬天还因右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到北京协和医院动了手术。尽管如此,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在学习、工作和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学习方面,顺利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了安徽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1991年,参加成人高考,以优秀的成绩被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录取,1994年7月本科毕业。连续的进修学习,为我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文学理论基础。工作方面,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我都很好地履行了职责,完成了工作任务,这也为我提供了丰富